晋中市微文化:我们的节日之端午节

中国网 山西 综合编辑 淡淡粽子香,浓浓世间情。自古以来,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端午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包含了人们在生活中有关思念、感恩、憧憬、祈愿……各种情感,并把节日的美好祝愿相互传递。

溯源

文化血脉传千古

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又名“端阳”、“重五”,俗名“五月端”。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端午文化同样被传承得“有滋有味”。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晋中市史志研究院原副院长、晋中民俗专家刘俊礼表示,民间除了纪念屈原一说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说法。他介绍,晋中民间流传 “四大节、八小节”,端午作为“四大节”中的“夏节”,人们非常重视,除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囊、缠丝缕等风俗,还有自身地域特点,如晋中百姓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吃用黄米包的粽子,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物产流通,才逐渐流行吃用江米(即糯米)包的粽子。

据刘俊礼考证,粽子包成吊角四角形,便有可能起源于晋中生长的一种名叫粽子草的植物。刘俊礼称,在其出生地榆次区张庆乡郝村,到处可见这种粽子草,果实如黄豆大小,为吊角四角形,掰开粽子草的果实,里面含米粒状发白的物体,嫩时吃在嘴里是甜的,变老时就成了黑色。古人可能受粽子草形态的启发而发明了粽子。

屈原早已随滚滚波涛消逝,可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淌着屈原的血脉,并随着端午节流传久远。

民俗

地域特色更悠长

端午节,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的习俗,各地也有自身特色。我市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晋中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记者进行了走访。

据市史志研究院资料记载,榆次一带有“五月端午的蛤蟆,躲了初五躲不过十五”的俗语,关于在端午节逮蛤蟆的原委有两种传说,一说端午节这天逮到蛤蟆,晒干碾成粉末,可以治疮疖、肿瘤等病症;一说屈原投入汨罗江,怕屈原的身体被蛤蟆鱼虾等吞吃,人们就去河塘小溪中抓那些不愿意上天庭的蛤蟆。因此,端午节这一天也有了下河逮蛤蟆、捉鱼捉虾的习俗。

太谷讲究端午节在门上贴神牛镇宅图和灭五害剪纸。神牛镇宅图,其黄纸上印着一头雄健的牛,观音菩萨端坐在牛背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灭五害剪纸可分贴在大门两边,左面是一只大红公鸡,嘴里衔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蝎子,右面是一把剪刀,剪刀下面是蛇、蜈蚣、老鼠、蟾蜍、蝎子“五害”。两种习俗均与人们希望健康平安、止恶气、驱瘟避邪息息相关。

作为面食之乡,端午佳节,平遥县家家户户蒸“端鼓日”, “鼓日”是老鼠的别称,用普通话来说就是“端鼠儿”。把发酵的面团揉成圆圆的长条,从两边往回卷,卷到中间并排在一起,再在中间的顶上捏一个尖,就像是老鼠小巧的脑袋,待蒸熟之后,和粽子一起供奉神祖,祈求全家健康平安。在昔阳县有吃凉糕的习惯,在东山一些县还有荡秋千等娱乐活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美食

舌尖味道别样浓

“粽子香,香满堂。艾草香,香满房。桃枝绿,麦儿黄。这端午,那端午,处处是端阳。”端午时节,大街小巷粽子飘香,儿时那首有关端午的民谣,不时涌上心头。端午佳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手包粽子当然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他美食“衬着”粽香,也为欢乐祥和的端午节增添了浓烈香气。

市民张勇在外出差,临近端午节回到家中,忙着包粽子的准备工作: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他告诉记者:“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虽然市场上有很多现成的粽子,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动手包粽子,才能从中感受过节的氛围,让全家人乐在其中,而且爱吃什么馅料随便包,又卫生。”张勇家的粽子除自己吃外,还要送给亲戚、朋友品尝。

另外,张勇说,在晋中有些地方,端午节还将馏米、饺子等作为待客的核心美食。美食馏米是风靡于晋中、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美食,因营养丰富、文化深厚,千古年来一直作为赶集、庙会待客、婚丧嫁娶早餐、端午、腊八的核心美食。将美食馏米配以粉汤、片儿汤、拌汤、和子饭等汤食,美味至极。

乐活

放飞心灵自由处

今年的端午小长假,你准备怎么过?能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采访中,不少市民选择在省内周边游玩,也有部分市民选择拼假到省外游玩,以行走的方式感受当地端午的不同习俗。

市民陈保全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节,他把年假与端午节拼在一起,准备带着妻子、孩子到湖北、湖南游玩。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也是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游江、赛龙舟等都是重头戏。陈保全表示,端午节一定要去看看,感受不同的民俗文化。

陈保全介绍,秭归的端午节有3个,分别是农历五月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阳”,五月廿五“末端阳”。秭归人的端午节不亚于过新年般隆重,尤其在“头端午”,人们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大端阳”的活动有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等,最值得一说的要数龙舟竞渡,从长江南岸开始到屈原庙结束,象征着汩罗江爱国诗人屈原魂归故里。秭归端午节还有另一个习俗——“骚坛”诗会,用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陈保全说:“各地过端阳节的习俗不同,每年带着家人在游玩中感受不同的端午,特别有意义,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出发了。”

记忆

最香还是儿时粽

“又是一年端午到,看着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粽子,闻着诱人的香味,勾起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6月18日,在市城区某单位工作的张亮和记者聊起了儿时的端午。

张亮生在农村,他表示,记忆中最香的还是“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一进五月,母亲就开始在家浸泡黄米了。由于北方缺少糯米,而又盛产小米,所以记忆中妈妈的粽子多是用黄米做的,同时,村里人还喜欢把和邻居们到邻村摘的苇叶和米泡到一起,大概是因为这样泡的米包粽子更香吧。”张亮笑着告诉记者,还有一件趣事让他记忆深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妈妈喜欢在米里掺红枣以图吉利,据说,小孩子吃枣粽多,将来读书就会早中‘状元’,我还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后来‘状元’倒没有中上,学是有得上了,很有趣。”

而今,身处异乡繁华的城市,每年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儿子到超市买各种各样的粽子和一些饮料。张亮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无邪已经渐渐远去,唯有儿时粽子的清香,成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养生

身心相怡保健康

端午节正值夏日时节,也是多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那么,端午节前后该如何养生,有什么饮食宜忌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榆次区人民医院养生专家王锐。

王锐介绍,端午节不但要记得吃粽子,养生保健也不能忽略。粽子不能多吃,不妨搭配醋、茶、豆浆和乌梅汤来助消化,起居、穿衣、运动也要有所讲究,还要保持好心情。

端午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暑气加湿气容易对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等带来影响。人体能量与养分物质被大量耗费,表现为身体发热、口渴、心境烦躁、胃口低下、全身无力等,即所谓“苦夏”。因而,端午进补不容忽视,建议挑选具有化湿效果的清淡食物,宜吃性凉、性寒而味苦的食物,多进食汤、羹、汁及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食物少吃,更不宜吃狗肉等湿热厚重之味。

此外,酷暑季节要遵循简单、凉爽、美观,能保护皮肤的着装原则。日常生活中,常健步走健身,亦可以锻炼形体、筋骨关节,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走路时达到“头目清爽、足部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悦”状态为最佳。

回归

层层粽叶层层情

“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端午节前,大街小巷粽香弥漫。6月17日,在寿阳县平头镇,年过六旬的李富花一大早便开始洗粽叶、拣蜜枣。三两片碧绿的粽叶一裹,抓一把或糯白或金黄的米粒,中间塞一颗蜜枣,手指翻飞间,一枚小巧、精致的粽子便成型了。

“几个娃爱吃我包的粽子,说比市场上卖的有味道。”一想到远在外地的孩子们端午都要回来,李富花满脸笑意。李富花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定居太原,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了西安,一个在侯马工作。前两天,孩子们先后打电话说要回来过节,可把老俩口高兴坏了。“家里有樱桃树、杏树,端午节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小孙子爱吃杏,外孙女喜欢吃樱桃,都给他们留着。”李富花说。

“过节就图热闹,盼着孩子们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聊聊家常。知道他们过得好,心里就踏实了。”李富花告诉记者,儿女们平常工作忙,一年中就过节回来几天,端午节前半个月,她就开始采买做香包的布料、香料、五色线,以及糯米、粽叶、枣。香包早已做好了,有用彩线缠绕成的粽子形状、布老虎和花朵形状,闻上去有淡淡的香味。

本版策划 巩海江 路丽华

本版统筹 史俊杰

本版撰稿 张莉芬 闫淑娟 闫晓媛 史俊杰

张颖 李聪 马永红 张凯鹏 武玲芳

本版摄影 杨洋

报眉设计 赵向文

晋中市微文化:我们的节日之端午节
  • 于大宝绝杀被称国足福将!揭秘于大宝不为人知过去

    于大宝是谁,在昨晚中韩大战结束后,于大宝再一次火爆全网。之前一球绝杀伊拉克,此次在长沙,同样绝杀韩国 于大宝,1988年4月18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1997年,于大宝进入于大宝绝杀被称国足福将!揭秘于大宝不为人知过去

  • 张艾嘉一家现身派对,富商老公长发飘飘,曾被绑架的儿子高大帅气

    6月6日,名媛冯咏仪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晒出了一组生日派对照。曝光的近照中,全场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罕见同框的张艾嘉一家三口。现身派对的张艾嘉,穿着一件白色外套,顶着标志性的短发,对着镜头笑得非常开心。已经张艾嘉一家现身派对,富商老公长发飘飘,曾被绑架的儿子高大帅气